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

公共藝術心得【王松冠 老師的「田野風情」】

設三A 33963010 呂淑心

1.作品名稱:田野風情


2.作者簡介:
王拙本名王松冠,是一位專注於藝術紮根關懷人文的雕塑家,1969年出生於彰化,台中僑泰工商美工科第一名畢業。

經歷了十幾年專業雕塑生涯的洗鍊,其創作曾榮獲諸多獎項,作品風格簡實渾厚質樸歸真,其創作以景觀、生態、人像、佛像等雕塑為主,栩栩如生,禪意富饒,真實流露出本土與現代的情感交融。

王松冠老師家中有10個兄弟姊妹,他排行第9,自幼常跟著在鐵路局機務段上班的父親,一起到車站玩耍,老爸一生默默地付出,王松冠老師的人生價值,受父親很大的影響。

王松冠老師從事雕塑工作至今十餘載,199成立京麟雕塑文化園區,身兼京麟雕塑文化園區負責人,也是南投縣第一屆社區規劃師、名間鄉休閒聯盟班長、大台中美術學會監事、台中雕塑學會會員、南投縣美術學會展覽組長,長聖榮園管理委員會、景觀設計師員、中台灣觀光產業聯盟會員。

從以上簡歷可知,王老師主要為景觀設計的背景,使得王老師的作品強調與人互動,有可愛逗趣的獨角仙造型,不少爸爸媽媽帶著小孩在藝術品前與作品留念,人氣指數相當高的藝術品。
王老師是獲獎無家數的雕塑家,其創作是以景觀、人像及佛像雕塑為主,作品栩栩如生,甚富意境。

在雕塑園區裡,有甲蟲、蜻蜓、蚱蜢和糜鹿等銅雕,栩栩如生的作品,讓人宛如置身在原野中。王松冠老師的工作室,提供各式童玩,學童在這裡,可以盡情地玩耍。這裡的民宿,常有遊客前來歇腳,坐落於樹林間,清幽的環境,與自然彷彿成為一體。

王松冠老師以(王拙)自居,可見得其自謙好學,守拙去巧,在室內更有小型的室內展示室,放置了王拙雕塑家獲獎無數的作品,一件件充滿生命及美感的人體雕塑呈現在眼前。

王老師為能傳承與紮根藝術開化創文,『京麟雕塑文化園區』結合民宿經營,邀請藝術文化人士舉辦文化知性活動、以分享及推廣雕塑藝術文化、開設小朋友的雕塑課程等,其推廣文化藝術的用心不遺餘力。

京麟雕塑文化園區2005年被列入「國家重點發展計畫」的文化創意產業,2007年獲文建會評選為「台灣工藝之家」。921地震後,王松冠到名間鄉開闢雕塑園區,他把藝術工作融入生活,7年的努力終獲肯定。

王松冠安排水流環繞他的雕塑工作室,水簾整齊劃一的滴水聲,襯托著一片綠野平疇,讓雕塑園區散發出濃濃的禪意。文建會遴選台灣工藝之家,5名委員來了兩趟,王松冠說,有委員說,位在山裡的這片園區,很有「寂」之禪意。

在京麟雕刻文化園區所看到的雕藝藝術品,皆是王松冠的雕塑作品,有戶外大型的公共藝術,有生態昆蟲雕塑。此外,還有許許多多的小型雕刻,那些小小的雕刻可是在好多公共空間展示的大型雕塑模型呢!真是開了眼界,想不到雕塑的領域那麼寬廣,在園區的左前方有一間大型的雕塑工作室,裡面正是所有雕塑無中生有的地方,聽說還是文化紮根的溫床呢!
王老師除了自我創作充實外,還對於文化傳承很用心,如果你有興趣更可選個假期住在京雕的民宿,好好和王老師分享,在每一件精心的雕塑品,和一樹一石、一草一花,你會發現王松冠老師的辛苦和努力,以及對雕塑的用心及執著,從自我開發到結合地方文化,我們不難看出王老師的廣大胸懷,在園區文化紮根,名間相休閒產業文化推動,在王老師不遺餘力的將名間鄉地方之人聞、觀光、景點、宗教、茶鄉風情、休閒產業和藝術文化等不斷推動,期望此一地方文化在「質」上能向上提升,並進而輸入創意生活產業活絡經濟,嘉惠地方鄉民與來訪遊客,進而將名間鄉獨特的茶鄉風情,綠波盎然的茶園景觀,向世界做計畫性、階段性的逐步推廣。

王松冠老師說,園區是要把藝術和土地結合,讓前來的遊客,都能感受到生活化的藝術。藝術能陶冶性情,亦能淨化精神,藝術源於生活,若能使之融入生活,不但能點綴生活情趣,同時亦能讓生活多采多姿。王老師精巧靈活的雕塑藝術,細細品味其深遠的意境與發想,相信對於文化人而言,著實是一場豐盛的文化饗宴。

設園理念:
京麟雕塑文化園區創立於一九九八年,從園區的一草一木、一磚一瓦、室內到室外,王老師王松冠將雕塑藝術溶入整個園區,有感於在地文化傳承和紮根工作,本著早期農業社會,牛耕開荒的精神,一步一腳印慢慢的在地方生根,試著用分享角度來與大家互動的學習與成長,王老師不斷的創造空間和視覺美感,並和自然環境取得一個和諧感受,並試著透過環境的創造,公共藝術景觀的營造,呈現創意生活空間無限的可能和藝術享宴。

3.作品位置:
京麟雕塑文化園區(南投縣名間鄉大坑村大廈巷66-66號)

『京麟雕塑文化園區』位於間南投縣名鄉大坑村內,圍繞園區的儘是一畝畝的鳳梨田及蘋婆花園,清澀帶酸田的鳳梨香味及蘋婆花散發出濃郁味道,讓在園區中觀賞王老師的雕塑品時別有一番滋味。

4.作品說明:
水牛雕塑更是在水裡玩水和岸邊吃草,有如走進40年代水牛在田野中的情境,因此這件作品取名叫"田野風情",如果您來到這裡,王老師還會請您摸春牛,講四句聯;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習俗,每到過完年問春要耕作前一定會做的,俗語說:「摸到牛頭,好出頭;摸到牛角,賺錢穩達達,摸到牛嘴大富貴;摸到牛耳吃百字;摸到牛肚找到好頭路;摸到有腳,賺錢叫未乾;摸到有尾好結尾;摸到牛㊣賺錢剩億萬」哇啊!從頭摸到腳皆有好話,難怪叫"春"牛(春的閩南語是剩和餘的意思,即是知足常樂)。

5.藝術類型: 雕塑、地坪鑲嵌
由於此雕塑品是可以親近地進去踩踏、撫摸,因此,我認為它同
時符合兩個分類,分別為「雕塑」及「地坪鑲嵌」。
6.作品材質: 石材

7.基座材質: 水泥、石材

8.構成解析:
*符合了美的形式中的「秩序」、「節奏」、「調和」。
*雕塑品的底座部份由兩種不同顏色的小石頭組合而成,所以符合「秩序」的形序。由於它是由2種以上不同的構成基本單位,進行有規律的重覆配置。在視覺的美感上屬於單純且帶有變化的美感。
*底座的顏色及花紋屬於「節奏」的「反覆律動」,它是以相同素材構成的基本元素,有規律的重覆循序配置。在視覺的美感上屬於起伏、韻律、動態的美感。
* 整體的感覺是「調和」的形式,是使2種構成要素,其形、色、質感、個性,能達成一致,並不互相排斥便是達到調和的狀態。在視覺的美感上是屬於愉快、靜態、溫和,雅致的美感。
*主要的雕塑是屬於「塊材」,它是閉鎖性的量塊,具有相當的量感。擁有穩重的安定感,以及能耐外界壓力的耐壓感。
*在形體方面是屬於「自由形體」,作品必須具備創造性與獨特性等藝術特質,其主題、材質、造型、比例等,都必須以環境為考量,而王老師在這方面就做得相當好。
*以黑白灰三色為主軸,搭配周邊的綠色植物,就像是真的水牛在樹叢及水中一樣,相當地合諧。
*此雕塑為三度空間的「3D立體」藝術品,可從不同角度觀賞,如果再加上戶外空間的四周景物、光線、天候等種種變因,雕塑的面貌就更加多元。
*本項作品在「立體構成的基礎觀點」中符合了A項,心理-好看但卻不實用,著重在心理的層面上,卻沒有其他實質的實用性。




*王老師擅長設立民眾容易親近的寫真具像雕塑,著重作品與環境相結合,將藝術品融入於生活當中,產生良好互動關係,形成一個整體,拉近參觀者的距離,雖然是傳統雕塑,但有相對的環境搭配,便能彰顯公共藝術的環境結合功能。
*由於大多數的作品都強調與人互動,讓所有的參觀者來到園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一種享受,在園區中充滿了家人一起玩的歡樂與笑聲,相信這絕對是一個藝術家夢寐以求的境界吧!